佛光山  一般認為佛教是在西漢末,新莽時和東漢前期時由印度經西域傳入的。根據記載,漢哀帝元壽元年(西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夢見金人,於是派人去西域,迎來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經,用白馬馱回首都洛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四十二章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馬寺。因此,在中國佛教史上,多以漢明帝永平十年作為佛教傳入之年,白馬寺成為中國第一座佛寺,《四十二章經》,也成為中國第一部漢譯佛經。

  佛教經由兩條路徑傳入中國,一支由北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故漢傳佛教又稱北傳佛教。另一支則由南印度經海路傳至中國南方,所傳入者主要為南傳佛教

  佛教早在東漢初期即傳入中國,但當時儒學興盛,發展不大,至三國後方有發展。其時天竺曇柯迦羅、安息曇諦等僧侶到洛陽翻譯經典,將大乘佛教傳至中國。曇柯迦羅推廣戒律,這是中國僧侶有戒律受戒之始,後世以其為律宗的始祖。曇諦所譯的《曇無德羯磨》受朱士行等人戒守,一般以此為中國僧侶出家之始。

  晉朝、南北朝期間佛教不斷發展,至後秦時發展更為鼎盛,此時期有許多大乘重要經論譯出。被喻為中國四大譯經師之一的鳩摩羅什(另三位為真諦、玄奘及不空〈另一說為義淨〉)譯出經籍有七十四部(現存五十三部),其中重要的大乘經論有《大品般若》、《小品般若》、《妙法蓮華經》、《金剛經》、《維摩經》、《阿彌陀經》、《彌勒下生經》、《首楞嚴三昧經》、《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莊嚴經論》、《成實論》、《坐禪三昧經》等,大都對於後來佛教學義發生巨大的影響,而後發展成各種學系與宗派。

  但漢傳佛教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在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時,都曾經遭遇皇帝下令禁絕佛教的大規模滅佛活動,對佛教的發展造成嚴重破壞。

  隋文帝在位期間,大興佛教,並招請隱居僧侶出山,號召佛徒「為國行道」,使佛教再度興盛於世,也使社會得到安定。隋文帝在治國上,採用並容儒教、佛教、道教相輔治國的政策,調和三教的關係,這奠定了唐朝創立後,佛教大為興盛的基礎,特別是唐高宗、武則天的尊佛崇法,讓盛唐時期的漢傳佛教的發展如百花齊放一般燦爛,所謂的漢傳佛教十大宗派(一說八大宗派)幾乎都是在此時奠定發展基礎的。

  然而唐武宗時,因社會動蕩、經濟衰退、道教盛行之故,皇帝下令沒收寺院土地財產,毀壞佛寺佛像,淘汰沙門,勒令僧尼還俗,再度使得佛教受到極大的打擊。此次滅佛事件後,十大宗派名存實亡,三論宗、唯識宗、成實宗、俱舍宗等各宗幾乎都已無人研究,只剩禪宗、淨土宗二家尚能維持發展,其中又以禪宗發展最盛。

  五代十國時期,由於時局分裂及戰亂糾紛。南方地區相對穩定,區域佛教文化興盛;北方則戰亂頻繁,佛教遭到嚴重限制和破壞。北方後周世宗柴榮顯德二年(955年)廢天下佛寺,以佛寺銅材鑄行「周元通寶」,錢質與鑄量均居五代之冠,又讓佛教遭遇嚴重傷害。此次滅佛事件,加上北朝時的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及唐武宗的滅佛事件,為漢傳佛教史上四次最嚴重的法難,史稱「三武一宗」。

  宋太祖建立宋朝後,馬上廢止後周世宗的毀佛詔令,使佛教得以復興,原先已經衰微的各宗派都再度發展起來。至宋徽宗時,因徽宗篤信道教故下令燒經毀像,並將道士地位放在僧尼之上。佛教嚴重受挫,除禪、淨二宗外,其餘則多被湮滅。至南宋時,佛教雖遭受官方限制,仍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除了淨土宗與禪宗外,其他各宗已日益衰微遠非昔比。

  與宋朝同時期的遼、金、西夏、大理等國,也都崇信佛法,佛教在這幾個國家裡都相當興盛。

  元朝人雖然崇信藏傳佛教,但並未對漢傳佛教有所壓制,因此元朝期間的漢傳佛教仍能流傳發展。

  明朝時期的皇帝大致上對佛教都持善意,特別是明成祖,因為僧人道衍曾助他發動「靖難之變」,是故他對佛教特別有所偏袒。他對藏傳佛教也很重視。

  明末時由於政策上販賣度牒之故,僧尼劇增,寺院林立。此時流行禪宗和淨土宗,然而僧尼、信眾雖多,可是佛教思想上的發展卻甚少,無甚可說之處。

  清朝時,皇室雖然多尊崇藏傳佛教,但也未對漢傳佛教加以限制。官方的管理制度承襲明代,但後來因為私立庵院及私度僧尼過多無法管理,而後取消了官牒制度。清末時,全國僧尼約達80萬人。

  大致說來,清代的佛教宗派都是繼承著明朝,當中以禪宗為最流行。清代漢地的僧侶,除參禪、唸佛之外,幾乎無事可做,佛教僧侶中無有傑出人物,居士之中僅有乾隆時的彭紹升較為特出。

  晚清至民國肇建之際,鑑於佛教之衰微,楊仁山居士創建金陵刻經處,精印佛典,大量流通。許多在中國失傳的佛教典籍,又陸續由日韓傳回中國,原先失傳的許多宗派,開始又復活了起來。

  民國初年,諸教內大德如太虛大師、歐陽竟無等繼續大力倡導與推動。歐陽竟無等自日本請回大量唐代的法相宗文獻,而復興與發揚了法相宗。太虛大師力倡佛教的現代化運動,有改革佛教的思想與舉措,對內整合佛教的現代思維,對外則有現代的取經運動。虛雲法師、印光法師、弘一法師、趙朴初等佛學大師高德相繼湧現,為漢傳佛教的復興做出不少貢獻。

  1945年,國共內戰開始,因為當時戰爭及中共不允許宣揚佛教等因素,前往台灣定居的中國大陸佛教傳道人士日漸增多。不同於以往漳泉流行的觀音神化佛教,正信的大乘佛教在此時正式於台灣耕耘。經幾十年的宣教,佛教於1980年代中期開始於台灣流行。加上經濟發達、政治鬆綁等因素,比原本摻有道教信仰的神化佛教來得純正的正信大乘佛教,成為佛教的新興主導力量。印順導師、太虛法師、證嚴法師等提倡「人間佛教」,使佛教更走入在家眾,也更貼近人們的需求。

  目前台灣漢傳佛教信徒眾多,至少佔總人口數20%以上,以淨土宗、禪宗及無所屬的宗派居多。如就佛教團體來看,以中台禪寺、法鼓山、佛光山、靈鷲山無生道場以及慈濟基金會等五個團體的影響力最大,被稱為台灣佛教的五座名山,至於其他較有影響力的尚有九大門派,分別是大崗山派、月眉山派、開元寺派、法雲派、大仙寺派、觀音山派、萬佛山派、清涼山派及東和寺派。

  至於現今中國的佛教發展,在經歷了文化大革命後,漢傳佛教寺廟及僧侶制度遭到嚴重破壞。文革結束後,中國官方開始進行修復和保護工作,設立中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開始保護眾多佛教寺廟與建築。但在保護寺廟建築的同時,中國當局對於宗教思想上的管制並未放鬆,一切仍以服從黨的領導為上,對於中國佛教未來的發展會有怎樣的影響,尚待觀察。

  至於漢傳佛教中的日本佛教韓國佛教、越南佛教等將另文敘說,此處不贅。


  佛教徒出家,先要剃髮,這是取得僧人資格的必要條件。一般出家人不留鬍鬚,但漢傳佛教出家僧人剃後仍有復留者。

  漢傳佛教中,出家僧侶都姓「釋」,這與其他藏傳佛教、上座部佛教不同。佛教傳入中原時,出家的僧侶仍有俗姓,或依其皈依師父姓。晉道安法師有鑒於此,乃以釋為姓,後人尊崇並成為定式。

  漢傳佛教中,佛教徒分為在家眾與出家眾。在家眾包括優婆塞(男居士)與優婆夷(女居士),出家眾包括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在家眾要求受持皈依戒,進而可以修行菩薩戒。

  佛教徒出家,成為沙彌和沙彌尼,必須受持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香鬘、不視聽歌舞、不坐高廣大床、不非時食、不蓄金銀財寶,以後還須受具足戒。比丘和比丘尼則必須受持具足戒。中國漢地依循《四分律》,比丘戒有250條,比丘尼戒為348條。古代在受此戒時有在頭頂上燒香疤的習慣,現已廢除。

  漢傳佛教特有吃素的戒律,用以培養佛教徒的慈悲心。比丘戒律中原無此項規定,是梁武帝蕭衍根據《大般涅槃經》等的教義,從因果輪迴的理論上闡明了食肉的過失,提倡而普遍實行的。藏傳佛教與南傳佛教均無此戒律,但對於食肉種類仍有所限制。未受菩薩戒的漢傳佛教居士可以選擇是否遵守,一般只吃三淨肉(沒有看見、聽說或懷疑為了自己而殺死的動物之肉類)。



本文節錄參考自維基百科及其他許多相關網站

圖片取自台灣大百科全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撒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