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東林寺淨土宗:

  以往生極樂淨土為目的之宗派。淨土乃指清淨國土、莊嚴剎土,即清淨功德所莊嚴之處所。又稱蓮宗,蓋東晉慧遠在廬山結白蓮社,取義生西方淨土者皆由蓮花所化生,而極樂國土亦名蓮邦。本宗特別以稱念佛名為主要修行法,藉彌陀本願之他力,祈獲生於西方極樂淨土,故又稱念佛宗。

  淨土宗與禪宗是對中國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兩個支派,其影響深遠,自唐代創立後流傳於中、日、韓、越等地,至今不衰,其「淨土崇拜」的觀念對民間宗教白蓮教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

  淨土思想淵源於印度,不過,在古印度淨土信仰和念佛法門並未成為一個專門宗派。東漢時期淨土經典開始傳入中國,來自古印度的佛教經典中有近百種佛經專門或者兼帶談到淨土念佛法門。支婁迦讖譯出《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般舟三昧經》等,後來竺法護譯出《彌勒菩薩所問經》、《佛說彌勒下生經》,支謙譯出《大阿彌陀經》,彊良耶舍譯出《觀無量壽經》,於是在中國出現淨土崇拜。

  大乘佛教各宗派普遍都接受淨土及阿彌陀佛的信仰,但早期的漢傳佛教也並不認為淨土為一個獨立宗派,各個宗派大都各自兼修淨土。但到了晉唐之後,淨土逐漸成為一個獨立宗派。

  本宗曾分為彌勒淨土和彌陀淨土兩種,彌勒淨土信仰由道安首創,一時盛行于北魏,梁齊間還有所聞,不久即衰。彌陀淨土信仰一般認為始於東晉東林寺之慧遠大師,經唐代善導法師(613年~681年)發揚光大。

  本宗歷代祖師並無前後傳承法統,均為後人據其弘揚淨土的貢獻推戴而來。按近代印光所撰《蓮宗十二祖贊》,以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實賢、際醒為蓮宗十二祖。前九祖和《蓮宗九祖傳略》大致相同。後印光也被其門下推為第十三祖。

  因為淨土宗的判教理論及組織發展的較晚,不像禪宗、天台宗一樣,在一開始就有法脈、傳承和組織體系。在宋代之前,它屬於「寓宗」,即寄寓在禪宗、天台宗等各種宗派內,以特定的理念和修習法門存在,而沒有組織和法嗣相傳的制度,一直要到宋代之後,才擁有獨立的地位,因此淨土宗吸收了不少天台宗、華嚴宗、禪宗的觀念。

  淨土宗的特色是強調對阿彌陀佛的信仰,透過唸誦佛號,得以在死後往生極樂國土。該宗派認為,依賴個人的力量獲得徹底解脫十分困難;但若通過日常念佛修行,獲得佛力的接引、救援,可以藉著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往生淨土以後,由於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所以就算往生的眾生本身的惡業未除,亦不會再生惡念,且能親聽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的說法,證得無生忍。由於淨土宗能夠三根(即指上、中、下根性的人)普被,而且容易修習,所以弘揚淨土宗的大德都將之判別為「易行道」以跟其他依靠自力的修行方法(即「難行道」)作分別。

  以「根、道、果」理論來說,淨土宗的「根」在於對於阿彌陀佛大願的全然相信,「道」則是修行十善及持名唸佛,以求往生,其成就的「果」即是在臨終時得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國土,不墬惡道,一生成佛。

  本宗教義簡單,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業為內因,以彌陀的願力為外緣,內外相應,往生極樂淨土。主要有兩說:

  本願他力說:

  最早由曇鸞提出,後經善導整理,發展成完整理論。

  曇鸞在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中,特別提出第十八大願,將它列為根本願,認為一切眾生都可以依阿彌陀佛此願,得生西方淨土。他又根據龍樹《十住毗婆沙論》,提出「二根二力說」,說明人有不同根器,利根人可依自力,行難行道而至解脫,但在現在的世界,沒有佛陀住世,依這種方法修行甚難;但一般根器的鈍根人,只要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與他力結合,行易行道,就可以得生西方淨土,一生成佛,這才是最快速得至解脫的方法。

  此後,這成為淨土宗最根本的基調。親鸞認為,只有在拋棄我執之後,才有可能全然相信與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因此,信賴他力即是無我的表現。淨土宗以信願為主的取向,也形成它與其他佛教宗派最大的不同之處。

  唸佛往生說:

  曇鸞將《無量壽經》中的「十念」,由原先的相續十個念頭,譬喻極為短暫的時間,理解為誦唸十聲阿彌陀佛名號。因此,得生西方國土的唯一條件,就是誦唸佛號,依信願就可往生。

  善導把修行的方法分為正行和雜行兩類。正行又分為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讚歎供養等五種,此中又特別把稱名作為正業,其他四種為助業,顯出正名為最重要。念佛的方法凡有四種:

  1﹑專念佛的名號,稱為持名念佛。
  2﹑觀佛的塑像與畫像,稱為觀像念佛。
  3﹑觀想佛的妙相(包括《觀經》十六觀門),稱為觀想念佛。
  4﹑觀佛的法身,即諦觀實相,稱為實相念佛。

  雖然善導也說要行十善,但這些世間的善行為雜行。要想往生,必須捨棄雜行,歸於正行,最終將修行收攝到一心誦唸佛號之上。專修唸佛,成為淨土宗最主要的修行法。

  因為誦唸佛號極為簡捷易行,但又效果宏大,不必如其他宗派要長期修行禪定。這種簡易法門,讓淨土宗吸收到許多信徒。重視誦唸佛號,讓淨土宗不如其他的宗派那麼重視出家僧眾,出現以在家眾為主的結社,這是另一個影響。

  大多數的佛教宗派都主張,修行者必須要經過長久修行,將自己所造的各式惡業淨化,並且培植足夠的善業,才能夠往生淨土,這被稱為「消業往生」。因此,只有修行證果的聖人,才能夠往生淨土。

  對此,淨土宗道綽提出「帶業往生」理論,成為淨土宗獨特的教義。淨土宗主張,即使曾經造下許多惡業,依據淨土經典,只要誦唸佛號,都可以依信願往生西方淨土。不管你是哪一種人,只要依靠阿彌陀佛,都可以往生,不分根器與修行深淺,此為「三根普被」。當到達西方淨土,因為不會再起惡念,也不會進入三惡道,因此終得解脫。在解脫之後就不需要再受到業報束縛,因而也不會遭受惡報。

  善導認為,雖然依據經典,能夠往生西方淨土的人,依照修行的程度,可分成三輩九品。但是,他們都是倚靠阿彌陀佛的願力才能夠往生的,在這個觀點上,他們都是帶業的凡人。即使不是聖人,也能夠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同樣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與大菩薩同行。之後,親鸞提出「惡人正機」的說法,認為如果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行善、修行而至解脫,就不需要阿彌陀佛。因此,就是為了接引惡人,阿彌陀佛的願力具有了當然意義。

  淨土宗在這個觀點上,對於其他教派採取較圓融的看法,認為所有的善行都是可取的萬善同歸,因此他們也較不會敵視其他宗派。他們願意有彈性的接受世俗的觀點,融合傳統信仰,發展出儒、釋、道「三教一體」的特殊走向。

  淨土宗不強調艱苦的禪定修行,也沒有複雜的理論,以念佛法門為主。念佛法門主要是以信、願、行為三要,以持唸阿彌陀佛佛號為特色。

  信:首先要對佛教的基本道理有一明確的信仰,如接受三皈依、四諦、八正道等原則。

  1﹑培養淨土法門的特殊信念:相信淨土實有,清淨莊嚴。
  2﹑相信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能夠接引發願眾生,使之一心不亂,往生淨土。
  3﹑相信念佛法門的殊勝。

  願:

  淨土法門中的「願」,除願成佛道,願度眾生等佛法弟子的共願之外,主要是願生淨土。更深一層說,就是願得阿彌陀佛本願的攝受。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無時不在攝受眾生;但只有眾生也主動發願要求攝受,才能得到佛的救度。

  行:

  1﹑往生淨土的通行:修淨業三福中孝敬父母,布施、持戒、讀誦大乘等法。
  2﹑往生淨土的主行:在深信誠願的基礎上,與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相呼應,念佛、拜佛以求生淨土。
  3﹑往生淨土的住行:隨喜隨力修布施中財施,包括印經、造像、修齋、放生、賑災、撫恤等。

  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明清兩朝,淨土作為「天下共宗」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因此許多其他宗派的修行法要也進入了念佛法門中。

  該宗由於修行方法簡便,人人都能做到,故自中唐以後廣泛流行。宋明以後與禪宗融合,其他如律宗、天臺宗、華嚴宗等,也都兼修念佛法門。同時又很快普及於一般社會,有所謂「家家彌陀佛」的說法,一直流傳至今。

  彌陀信仰傳入日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飛鳥時代。當時淨土三經的註疏,伴著中國製造的阿彌陀佛像、淨土變相圖陸續傳入日本。日本早期的淨土宗主要寄居於天台宗內部。在長期的發展中,先後有不同的淨土法門從原來的宗派中脫離出來,走上自行發展的道路。

  法然建立的日本淨土宗偏依中國初唐善導大師,因此尊奉其為淨土宗高祖,開宗傳教。他認為只要一心專念彌陀名號,依仗阿彌陀佛的願力,便能往生淨土。法然上人弟子親鸞建立的淨土真宗倡導一種純他力的淨土思想,他所主張的本願念佛,唯憑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願,以及觀經中的觀點——即使五逆十惡之人,在臨命終時只要對彌陀淨土有足夠的信心愿望也能往生。淨土真宗不禁僧人帶發娶妻,親鸞本人就曾娶妻生子。一遍上人創建的時宗也屬於淨土系的宗派。

  由於親鸞等人的教法都雜夾著民間信仰的色彩,因此廣泛受到民眾的歡迎。直到今日,淨土宗和淨土真宗仍然屬於日本佛教最大的宗派。

  彌陀信仰進入朝鮮半島的時間略早於其進入日本,但在朝鮮半島,彌勒信仰比彌陀信仰更為流行,直至在新羅善德王時代,彌陀信仰才漸漸流行開來。韓國的淨土信仰始終沒有結成體系化的教團,直到二戰之後,才有「淨土宗」的出現。

  在中國最早譯出的淨土經典是《般舟三昧經》,但淨土宗最重視的經典,稱為淨土三經,是淨土宗的根本經,包括《佛說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與《無量壽經》。

  《佛說阿彌陀經》因為內容精簡,又稱《小阿彌陀經》。該經用簡潔華麗的筆法描繪淨土世界的清淨莊嚴,傳統上以此經為持名唸佛的出處。此經經文較短,誦讀容易,被列為修淨土宗者定課必誦之經。此經在漢傳佛教中相當受到歡迎。

  《觀無量壽經》的目的在於指導淨土修行者對極樂世界進行觀想,提出十六種觀門,但是這種觀想淨土的修行法門並不如持名唸佛之盛。此經中,提出了「九品往生」的狀況,認為下品的惡人,在臨終時只要持阿彌陀佛名號,也可以往生,曇鸞以此經為根據,提出了持名念佛的法門。這個觀點引起了後世淨土宗「消業往生」與「帶業往生」的爭議。

  《無量壽經》,亦稱《大阿彌陀經》,被認為是淨土宗的主經,介紹阿彌陀佛前生法藏比丘的功德和他立誓成佛所許的本願。

  晚清之後,《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與《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被加入淨土宗經典之中,改稱淨土五經。但是在重要性上,仍不及淨土三經。

  此外《往生論》亦為本宗之重要經典。



本文摘錄參考自維基百科佛教百科覺正淨苑及其他網站書籍

圖片取自网络孔子学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撒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