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全景禪宗:

  又稱達摩宗、無門宗、宗門。漢傳佛教宗派多來自於印度,但唯獨天台宗、華嚴宗與禪宗,是由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禪宗最具獨特的性格。

  本宗以菩提達摩為初祖,探究心性本源,以期「見性成佛」之大乘宗派。中國自古以專意坐禪者之系統為禪宗,兼含天台、三論二系,而不限於達摩宗;唐中葉以降,達摩宗興盛,禪宗遂專指達摩宗而言。又因參究的方法以徹見心性的本源為主旨,亦稱佛心宗。

  本宗傳承以釋尊在靈山會上拈花、迦葉微笑為其濫觴。蓋此說雖無史實根據,然為強調六祖以來之「以心傳心」、「教外別傳」,故特重此迦葉付法相承之說。迦葉以後,經阿難、般若多羅至菩提達摩,凡二十八人,是即本宗西天二十八祖。然此論尚未在佛學界達成共識(胡適即認為此二十八祖乃後人杜撰),僅供參考。

  本宗於中國的創始人公認為菩提達摩。相傳菩提達摩於六朝齊、梁間從印度渡海東來,於西元520~526年前後到洛陽弘揚禪法。因其禪法不為當時佛教界所重,乃入少林寺安心壁觀,以「二入四行」禪法教導弟子慧可、道育等。慧可從達摩6年,達摩授以《楞伽經》4卷。後隱居於舒州皖公山(今安微潛山東北),傳法於僧璨。僧璨受法後又隱於舒州司空山(今安微太湖北),蕭然靜坐,不出文記,秘不傳法。唯有道信侍僧璨9年,得其衣法。後至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傳法,嘗勸道俗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三昧,可見其除依《楞伽經》外,還以《般若經》為依據。後住湖北黃梅雙峰山(一名破頭山)30多年,主張「坐禪守一」,並傳法於弘忍。其另一弟子法融在金陵(今江蘇南京)牛頭山傳牛頭禪。

  弘忍得法後即至雙峰山東馮茂山(一作馮墓山)另建道場,名東山寺,時稱其禪學為「東山法門」。其「蕭然靜坐,不出文記,口說玄理,默授與人」的作風,開中國佛教特有的禪風,對後來禪宗發展影響甚大。至五祖弘忍下分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時稱「南能北秀」。相傳弘忍為選嗣法弟子,命大家各作一偈,時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弘忍認為「未見本性」。慧能也作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認可,並秘密傳以衣法,為第六代祖。慧能得法後南歸,隱居15年,繼至曹溪住寶林寺。後應請在韶州大梵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並傳授無相戒,主張頓悟。嗣法弟子有神會、法海等40餘人。法海集其言行為《六祖壇經》(中土佛學著作中唯一被稱為經者,可見其重要性),是為南宗。

  神秀於弘忍寂後至荊州當陽山玉泉寺弘禪,20餘年中門人雲集,是為北宗,主張漸悟。唐玄宗開元二年(730年),在洛陽的明定南北總是非大會上,惠能弟子神會辯倒北宗,南宗遂成禪宗正統。神秀北宗則門庭寂寞,傳不數代即衰亡。

  六祖慧能之下,生南嶽青原兩系。南嶽傳於馬祖,青原傳於石頭。馬祖之下獨盛,轉傳而分溈仰、曹洞、臨濟、雲門、法眼之五家。至宋朝,臨濟之下又附楊岐、黃龍之二流,合稱五家七宗(或五宗七派)。

  溈仰宗:溈山靈祐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創立。其修行理論繼承和發揚道一、懷海「理事如如」的精神,認為萬物有情皆有佛性,人若明心見性,即可成佛。

  臨濟宗:義玄創立,因義玄住鎮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臨濟院而得名。提出「三玄」(三種原則)、「三要」(三種要點)、「四料簡」(四種簡別)、「四照用」(四種方法)等接引學人。因其機鋒峭峻,別成一家。

  曹洞宗:洞山良價及其弟子曹山本寂創立。其教法「五位君臣」說,從理事、體用關係上說明事理不二、體用無礙的道理。

  雲門宗:文偃創立,因文偃住韶州雲門山(在今廣東乳源縣北)光泰禪院而得名。其禪風被稱為雲門三句:「函蓋乾坤」,「截斷眾流」,「隨波逐浪」。常用「顧」、「鑑」、「咦」三種表示,接引學人,表現出「剛勁」的宗風。

  法眼宗:文益創立,南唐中主李璟賜諡其為「大法眼禪師」而得名。提出「理事不二,貴在圓融」和「不著他求,盡由心造」的主張。以「對病施藥,相身裁縫,隨其器量,掃除情解」,概括其宗風。

  黃龍派:慧南創立,因其住黃龍山(在今江西南昌市)而得名。法門為「道不假修,但莫污染;禪不假學,貴在息心」。

  楊岐派:創始人方會,因住楊岐山(治所在今江西萍鄉縣北)而得名。時人稱其兼百丈懷海、黃檗希運之長,得馬祖道一大機、大用,渾無圭角,宗風如龍。

  禪宗五派的思想,相差無幾,僅是門庭施設不同,接引學人方法有所區別,以致形成不同宗風。法眼宗文益在他所著《宗門十規論》中指出:「曹洞則敲唱為用,臨濟則互換為機,韶陽(指雲門)則函蓋截流,溈仰則方圓默契」,指出四派不同之點。法眼宗的宗風則為「一切現成」。

  禪宗在五家七宗以後,禪風有所改變,有「頌古」、「評唱」等一類禪門偈頌行世。後有克勤作《碧巖集》,影響很大,從此禪宗機用變成逢場作戲。後來克勤弟子大慧宗杲提倡「看話頭禪」,將「敲門磚」給發心參禪者,深受士大夫們歡迎,這種佛儒合流傾向,影響到宋明理學的形成。宗杲又反對正覺所倡導的「默照禪」,稱之為「邪禪」,認為是不求妙語,只以默照。實際上看話頭禪應用慧能定慧等學中的「慧學」,默照禪應用其中的「定學」,兩家只是方法上的不同。這兩家禪學,自宋以後,經元明清三代,至今不絕。

  明清之後,由於淨土宗興起,逐漸傾向禪淨合一,使得清中葉後禪宗勢力大衰,奄奄一息。清末民初之際,有鑑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虛雲和尚在近代傳承臨濟,兼弘曹洞,又遙承了早已斷流的法眼、溈仰、雲門三宗,以一身兼嗣五宗法脈,承前啟後,融會了五宗禪修法門,使禪宗得以再度流傳開來。

  菩提達摩在釋迦牟尼佛「人皆可以成佛」的基礎上,進一步主張「人皆有佛性,透過各自修行,即可獲啟發而成佛」,而後道生再進一步提出「頓悟成佛」說。唐朝初年,惠能承襲道生的「頓悟成佛說」,並將達摩的「修行」理念進一步整理,提出「心性本淨,只要明心見性,即可頓悟成佛」的主張。

  禪宗主張修道不見得要讀經,也無須出家,世俗活動照樣可以正常進行。禪宗認為,禪並非思想,也非哲學,而是一種超越思想與哲學的靈性世界。禪宗思想認為語言文字會約束思想,故不立文字。禪宗認為要真正達到「悟道」,唯有隔絕語言文字,或透過與語言文字的衝突,避開任何抽象性的論證,憑個體自己親身感受去體會。

  禪宗為加強「悟心」,創造許多新禪法,諸如雲遊等,這一切方法在於使人心有立即足以悟道的敏感性。禪宗的頓悟是指超越了一切時空、因果、過去、未來,而獲得了從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縛中解脫出來的自由感,從而「超凡入聖」,不再拘泥於世俗的事物,卻依然進行正常的日常生活。

  禪宗不特別要求特別的修行環境,而隨著某種機緣,偶然得道,獲得身處塵世之中,而心在塵世之外的「無念」境界,而「無念」的境界要求的不是「從凡入聖」,而更是要「從聖入凡」。得道者日常生活與常人無異,而是精神生活不同。在與日常事物接觸時,心境能夠不受外界的影響,換言之,凡人與佛只在一念之差。

  本宗理論提倡心性本淨,佛性本有,見性成佛,主要依據是達摩的「二入」、「四行」學說。「二入」指「理入」和「行入」。理入是憑藉經教的啟示,深信眾生同一真如本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蓋,不能顯露,所以要令其舍妄歸真,修一種心如牆壁堅定不移的觀法,掃蕩一切差別相,與真如本性之理相符,寂然無為。這是該宗的理論基礎。行入即「四行」: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與稱法行,屬於修行實踐部分。

  慧能繼承這一學說,在《六祖壇經》裡主張捨離文字義解,直徹心源。認為「於自性中,萬法皆見;一切法自在性,名為清淨法身」。一切般若智慧,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若識自性,「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提出了「即身成佛」的「頓悟」思想。其禪法以定慧為本。定慧即「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指「定」,「生其心」即「慧」。慧能從「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經文中,悟出了定慧等學微旨。禪宗的一切思想,皆從此義引申擴充而來。

  此宗並不注重經典權威,但仍依經中背後所含之真理修行。早期重視《楞伽經》,後來對《般若經》、《金剛經》及《維摩經》等亦甚為重視。《六祖壇經》反映出惠能思想及早期禪宗面貌,故為禪宗所推崇。

  禪宗注重實修與實證,其中坐禪為禪宗主要實踐方式。坐禪時,必須調節飲食、睡眠、身、息、心(調五事),並戒定慧三無漏學中實以定為中心。禪宗認為,佛典浩如湮海,其中境界為超越世間法,非言語可及、推理可得,只有通過禪定才可證知。不過仍然有高僧反對坐禪,唐朝荷澤神會大師即極力反對坐禪。他認為坐禪沉空滯寂,不見自性。

  公案為禪宗獨特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廣義上的公案為古代考試題目,後特指為佛教高僧考驗僧眾的題目。由於公案的故事情節極為精彩且含意深遠,因此禪師喜歡講述公案情節,以考較聽者的佛 學修行水平,從而對聞者的思維進行引導和分析,並給學生有個參悟機會。常見狀況為禪師用極混擾人的話引人說話,普通僧眾若心隨話轉,落到能所對立或名相、常斷見上,即露出馬腳,會被高僧揪住甚至繼續逼迫,使錯誤昭顯,從而使人知錯而改。著名的禪宗公案典籍為《碧岩錄》、《五燈會元》等。參公案的風氣一直流傳不絕,乃至當代,嵩山少林寺每年都舉行禪宗公案,引發眾多僧侶及佛學愛好者討論學習。

  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至今仍延綿不絕。它在中國哲學、藝術思想上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如周敦頤、朱熹、程頤、程顥、陸九淵、王守仁都從禪宗中汲取營養。禪宗思想也是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如譚嗣同、章太炎建立他們思想體系的淵源之一。

  除了中國本土,禪宗亦同其他宗派般向外傳播。西元8世紀,新羅僧信行入唐從神秀受法,將北宗禪傳至朝鮮。道義從馬祖弟子智藏受法,回國傳入南宗禪,稱禪寂宗,後改稱曹溪宗,為朝鮮禪宗主流。12世紀末,日僧榮西入宋,受法于臨濟宗黃龍派虛庵懷敞,將此宗傳入日本,稱千光派。俊荷受楊岐派禪法,回國弘傳。南宋末年中國禪僧多人渡日,傳楊岐派禪法。13世紀初,日僧道元入宋,從洞山第十三代弟子天童如淨受法,將曹洞宗傳入日本。17世紀,福建黃檗山萬福寺隱元隆琦應邀赴日弘法,設壇傳授禪戒,成為與曹洞、臨濟並列的黃檗宗,至今不衰。

  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宏法,禪宗在歐美大受歡迎,遂將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各地。然而鈴木大拙所傳播的禪宗思想多是生活哲學,較適合大眾口味,因此也被一些禪宗人士認為是「皮毛禪」。



本文摘錄參考自維基百科佛教百科覺正淨苑及其他網站書籍

圖片取自河南文化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撒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