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

  正確的知見、正確的思想觀念,又作諦見。如實了達宇宙人生的真理:明白因緣果報、緣起性空及人人皆有佛性等道理,遠離唯神、唯物等謬見,改正偏執的思想及迷惑顛倒,即稱為正見。例如世間法中,五戒、十善是正見,具足此正見,人生有了正確的準則與方向,方不致為世間形形色色的五欲之樂所迷惑。出世法中,當下這念心與菩提心、涅槃心、無為心相應,即是正見。

  相對於妄想而言,指的是正確的佛理知見,特指具有佛說「為人悉檀」佛法的四諦知見,也就是佛教對於世間諦理與出世間第一義諦法義的如理如實智慧見地。對四聖諦的智慧就是正見,在八正道中,正見是最基礎的內容。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正見,以正見為前導,其餘的正道即能現前,是故正見列於八正道之首。

  佛陀將見解分為三類:邪見、有漏正見、無漏正見。

  在《巴利大藏經》中,舍利弗尊者開示了獲得正見的十六種方法。分別為:道德、食、苦、十二緣起支、漏。

  道德:指分辨善、惡、善根、惡根。其中不善為十種不善業道,也稱「十惡」(殺生、不與而取、邪淫、妄語、兩舌、粗惡語、綺語、慳貪、嗔恚、邪見),而不善根是指「貪、嗔、癡」(三毒)。
  食:指作為強大助緣以維持(其他法)之法。
  苦:是了知四聖諦。
  十二緣起支:逆向按十二因緣法分別了知其本身、集、滅、道,亦稱四十四種智。
  漏:其方法為「知漏、知漏之集、知漏之滅、知達漏滅之道」。原意為從膿瘡流出來的膿,也代表已發酵許久的酒,它們流到最高的生存地或因為它們流到更換種姓。「漏」集是「無明」;而「無明」集是「漏」,它們互為因果。

  佛陀在談到如何證得須陀洹果時開示了四種方法,這種方法同樣可於獲得正見。其中包括: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法隨法行」,是指按佛法修行。


  正思惟:

  又作正志、諦念,凡有所思,不離佛法,皆無邪曲,以引導生出如理如實的智慧,稱為正思惟。特指離開世俗的錯誤分別,離開邪妄迷謬,而作佛教的純真的智慧思索,即指聞、思、修、證的第二階段。一般人的思惟,妄想紛飛,由妄想發動身、語、意,而造作種種業行;若聽聞四聖諦、無常、苦、、無我及中道實相等道理,即將過去不正確的思想觀念轉為淨法,今後所思所念,皆離一切惡法、邪執。若能正思惟,如此意業自然清淨。

  正思惟包括出離思惟、無恚思惟、無害思惟,其中思惟可分為三種:邪思惟、漏正思惟、無漏正思惟。出離,是指遠離貪業。無恚,指滅除嗔怒,生起慈心。無害,是指滅除殘忍,生起悲心。


  正語:

  又作正言、諦語,指純正淨善的語言,合乎佛法的言論,也就是不妄語(說謊,五戒之一)、不慢語、不惡語、不謗語、不綺語、不暴語,遠離一切戲論。

  正語的特徵為,適時、真實、柔和、有益、慈愛而語。佛陀宣稱需要考慮三個要素決定其是否說:話語是否真實、是否對聽眾有益、是否為聽眾所喜愛。

  此外,佛陀在其他經典裏列舉了佛教修行者應避免的兩類話題和應談論的十種話題。其中應當避免的兩類話題為:無益徒勞之論和諍論。而應當談論的十種話題包括:少欲、知足、遠離、離縛、精進、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本文節錄參考自維基百科基本佛學Buddhist Wisdom Lecture Hall及其他相關書籍網站

圖片取自法海一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撒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