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修道者,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從初發心,經『十住』『十行』至『十迴向』,即佛法所稱『三賢位』之菩薩;再從『初地』至『十地』,即佛法所稱『十聖位』之菩薩,如是『三賢位』及『十聖位』,總共『四十階位』,再歷經『等覺』,方能證得『妙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Annutara-samyak-sambodhi)』。那麼何謂菩薩十地呢?《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地品》中對此有明確解釋。

  《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地品》的內容主要在說明登地菩薩修行菩薩道的十個位階,從最初的歡喜地到最後的法雲地於此十地中詳細闡述菩薩如何修因趣果分證菩提,如何實踐十度成就三學,經中說得相當清楚,次序井然。所以這十個位階不只是菩薩道通前徹後的中心幹道,同時也是趣證佛果菩提的要階。

  由於《十地品》相當長,本文就不全文刊登,只簡單介紹十地就好。

  一﹑歡喜地,菩薩既滿初阿僧祇劫之行,初窺心性,破見惑,證二空理,成就檀波羅蜜,生大歡喜。這就是說初地的菩薩,斷除了身見結、戒禁取結、疑結,不再有執著恐怖、顛倒、夢想。不憂慮生活,不懼怕死亡,不怨人毀謗。助人為本,以布施為樂,能紹隆佛種,能弘法度生,因為分證了佛陀的法身,相應了菩提,歡喜踴躍,所以叫歡喜地。菩薩至此位捨離無始以來的異生性,初得聖性,具證人法二空理,能利益自他而生大喜。

  二﹑離垢地,菩薩斷思惑,除毀犯之非,使身清淨,成就戒波羅蜜,離一切垢。意思就是二地的菩薩,自己修行十善,也勸人勤修十善,不再誤犯微細的戒律,遠離垢染,獲得三業清淨,能夠廣行慈悲,饒益有情,菩薩至此位圓具淨戒,遠離煩惱垢,所以叫離垢地。

  三﹑發光地,菩薩滅無明闇,而得三明,成就忍波羅蜜,心光開發。三地的菩薩,勤求佛法,受持佛法,能忍一切外境,不再動心,精修定學,得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定,不再為貪瞋愚痴闇蔽,聖格昇華,像光明一樣,驅散了一切暗冥,菩薩至此位成就勝定、大法、總持,發無邊妙慧光所以叫做發光地。

  四﹑焰慧地,菩薩於三十七道品,圓滿具足,進而修習力無畏,不共佛法,遠離懈怠,成就精進波羅蜜,使慧焰熾盛。此即四地的菩薩,精進修習三十七道品,除了我執、法執,見解上沒有愚痴,思想上也無謬誤,不生愛染,不起瞋怒,智慧的光像火燄一樣的熾盛,照亮了佛道,菩薩至此位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增智慧燄,所以叫做燄慧地。

  五﹑難勝地,菩薩為利益眾生,外習諸技藝,內成就禪波羅蜜,極難制勝。這表示五地的菩薩,不但修滿了禪定,而且更證悟真實的諦理,離諸戲論,證悟空有不二,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這是極難到達的階位,所以叫做難勝地。菩薩至此位,能令行相互違之真俗二智互合相應。



本文摘錄參考自Amidebas~妙音書院大正大藏經喇嘛網及其他網站書籍

圖片取自嘉義市地方文化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撒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