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門四果又稱為聲聞四果,出自許多佛經如《雜阿含經》、《大毘婆沙論》及《俱舍論》等,指的是上座部佛教(今日傳承為南傳佛教)修習之後所獲得的四種果位(修行成果的位階、等級)。

  初果稱為須陀洹(梵語srota-apanna),舊譯為入流,意思是初入聖人之流;新譯為預流,意思是預入聖者之流。

  須陀洹分為預流向、預流果二種:

  一﹑預流向:即指入見道時,初見四聖諦之理,得無漏清淨智慧眼(又作清淨法眼、淨法眼、法眼淨)之階位。又因其直至預流果,不墮於三惡趣,故又稱無退墮法。但因此位之聖者尚未證入其果位,故不稱果,而稱為向,蓋取其趣向於初果之義。

  二﹑預流果:又稱初果,指斷盡三界之見惑(八十八使),預入聖道之法流,以第十六心入無漏聖道(或聖者)之階位。十六見道位中之聖者,由其根之鈍利而分為:隨信行,指鈍根者,即自己不披閱教文,但信他人言說而得悟道者;隨法行,指利根者,由自己閱讀經典隨法而行。預流果聖者之輪迴生死,最長僅於人界與天界中各往返七度;此即言十四生間必證得阿羅漢果,絕無第八度再受生者,故稱為極七返有、極七返生,或七返生死、七次受生。


  二果稱為斯陀含(梵語sakradagamin),漢譯為一往來或一來,修到此果位的人,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誕生到人間一次,一往一來後就不再到欲界受生死。

  斯陀含分為一來向、一來果二種:

  一﹑一來向:即指已斷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前六品者;因此位之聖者尚未斷除後三品之修惑,故一度生於天界再來人間而入般涅槃,故稱為一來。然因此位之聖者尚未證入其果位,而僅趣向於第二果,故稱為一來向。

  二﹑一來果:即第二果,指已斷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前六品,並證入果位者。又於一來向之聖者中,斷除前三品或前四品者,稱為家家聖者,簡稱為家家。家家,即出一家而至另一家,例如從人間生於天界,又從天界生於人間。由欲界九品之修惑,遂須在欲界中生死七次,即在人、天中各受七生;故若斷除九品修惑中之前三品(上上、上中、上下)者,由其餘六品修惑而尚須受三大生(人、天各三生),此稱三生家家。若斷除前四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之修惑者,則由其餘五品修惑而須受二大生(人、天各二生),稱為二生家家。在三生家家之中,「天三人三」或「人三天三」者及二生家家之中,「天二人二」或「人二天二」之受生者,因其於人、天中之受生次數相等,故稱為等生家家。三生家家之中,「天三人二」或「人三天二」;二生家家之中,「天二人一」或「人二天一」之受生者,因其於人、天中之受生次數不同,故稱為不等生家家。其中於天界或人間悟得預流果之聖者,稱為家家聖者;於天界得阿羅漢果之聖者,則稱為天家家;於人間得阿羅漢果之聖者,則稱為人家家。


  三果稱為阿那含(梵語anagamin),漢譯為不來或不還,凡是修到此果位者,未來將生在色界或無色界,不再來欲界受生死。

  阿那含分為不還向、不還果二種:

  一﹑不還向:即指已證得一來果之聖者,將斷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後三品,而即將證入不還果之階位;以其趣向於第三果,故稱不還向。不還向之中,若斷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七品或八品,尚餘一品或二品者,須於欲界之天界中受生一次,稱為一間;又作一生、一品惑,即間隔一生而證果之義;亦稱一種子,或稱一種。

  二﹑不還果:即第三果,指已斷盡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後三品,而不再返至欲界受生之階位。因其不再返至欲界受生,故稱為不還。不還果又可分為五種,稱為五種不還,又作五種阿那含、五不還果、五種般:1﹑中般,指不還果之聖者死於欲界而生色界時,於色界之「中有」位而入般涅槃者。2﹑生般,聖者既生於色界,未久即能起道聖,斷除無色界之惑而入般涅槃者。3﹑有行般,生於色界,經過長時之加行勤修而入般涅槃者。4﹑無行般,生於色界,但未加行勤修,任運經久,方才斷除無色界之惑而入般涅槃者。5﹑上流般,先生於色界之初禪,漸次上生於色界餘天之中,最後至色究竟天或有頂天而入般涅槃者。上流般可分為樂慧、樂定二種。此二種之上流般又分全超般、半超般、遍沒般三種。全超般,指生於色界最下層之梵眾天,越過中間之十四天,而生於色界或無色界之最上天者。半超般,指超越中間之一天乃至十三天者。遍沒般,指不超過一天而遍受生於諸天者。上述之五種不還,再加上現般、無色般二種,則成為七種不還。此外,將中般別立三種,即速般、非速般、經久,加上生般、有行般、無行般,及上流般別立之全超般、半超般、遍沒般等,則成為九種不還。若僅別立上流般為三種,則合前四般而稱七善士趣。入滅盡定,證得如涅槃寂靜樂之不還果者,稱為身證或身證不還。而斷除欲界九品修惑,獲不還果之聖者,再生起欲界之煩惱,而自不還果退墮者,則稱為離欲退。


  四果稱為阿羅漢(梵語arhat),為聲聞四果最高果位。修到此果位者已入涅槃(nirvana)境界,脫離生死輪迴。

  此語亦有殺賊、無生、應供等意義。殺賊為「殺盡煩惱之賊」,無生為「解脫生死、不生不滅」,應供為「應受天上人間的供養」。

  阿羅漢分為阿羅漢向、阿羅漢果二種:

  一﹑阿羅漢向:又作無學向,指已證得不還果之聖者,入於阿羅漢道,雖尚未證入其果位,但以其趣向於第四果,故稱阿羅漢向。

  二﹑阿羅漢果:即第四果,又作極果、無學果。指已斷盡色界、無色界之一切見惑、修惑,而永入涅槃,不再有生死流轉之階位。證入阿羅漢果之聖者,超出三界,四智已經圓融無礙,已無法可學,故稱為無學。前面所述之四向三果,皆為得漏盡,以證入阿羅漢果,常樂以戒、定、慧三者為修學,故稱為有學。


  此外,《大乘莊嚴經論》〈卷十二〉比照聲聞四果之名稱,立有大乘四果(菩薩四果)之說。大乘四果即指十地中之初地、第八地、第十地以及佛地而言。



本文摘錄參考自維基百科妙法蓮華觀世音法王講堂及其他網站書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撒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