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初轉法輪宣講四聖諦  「四諦」是佛教根本教義之一,不但是小乘教法所依據的真理,也是大乘教法的根基。「四諦」又名「四聖諦」,在《華嚴經 四聖諦品》中,列有種種不同的名稱,目的為「隨眾生心,適令調伏」。因為眾生根基各個不同,有利亦有鈍,因此施教的內容方法亦有所不同。譬喻對一個小學程度的人,對其講大學課程的理論,等如對牛彈琴,根本不能明白你所講的道理。「四聖諦」就是覺悟者說出其所證、所知的真實原理,通稱為苦、集、滅、道,依此法門而修,成就其道業者,稱為「聲聞」。

  釋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後的第一個夏天,最初在鹿野苑為五位比丘弟子所講的佛法,就是四聖諦。「諦」有真實不虛的含義。「四聖諦」是聖者確知確見的四種真實道理,釋迦牟尼佛從初轉法輪度五比丘,一直到最後涅槃度須跋陀羅,都是講四諦的道理。佛法中無論大乘、小乘,漸修、頓悟,或顯、密等法門,皆是以四諦為根本,離開四聖諦就非佛法。

  四聖諦的內容有三個層次,也就是所謂的三轉法輪:一、此是「苦」的事實;苦果定有其苦因,名為「集」;此是苦「滅」的涅槃;此是滅苦之「道」。二、苦宜滅,集宜斷,滅宜證,道宜修。三、苦已滅,集已斷,滅已證,道已修。這是四聖締的三個層次。

  現在將「四聖諦」的四種意義解釋如下:

一、苦諦:

  「苦」有逼迫、缺陷、痛苦等意義。在此第一聖諦,佛陀指出聖者如實了知,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有缺陷的,是含藏了敗壞和痛苦的種子。但是眾生為無明愚癡所障蔽,視苦為樂,以苦為樂,不見苦為苦,對於有缺陷及終歸會敗壞的五蘊身心和世界,生起依戀及貪著。不見快樂的短暫、痛苦的漫長,心無厭足,不見有求皆苦,結果帶來無了期的束縛、無奈和痛苦。

  「苦」可以從三方面來審察,即苦苦、壞苦、行苦。苦苦是逼惱身心的苦,被認為是輪迴生活的根本,即生、老、病、死。壞苦即當快樂或喜愛的時刻與事物消散而引生的苦楚。行苦即身心世界行行不息、遷流變化、無有安寧的苦,是由於根本迷惑及因惑(即無明)而生的惡業影響所致。把它叫做行苦的理由是這種存在的狀態,不只是今生痛苦經驗的根基,而且也是未來受苦的原因與條件。

  大論云:「眾生有三種身苦:老、病、死;有三種心苦:貪、嗔、痴。」,此外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無量諸苦(八苦再加以微細的分析)的說法。無論何種說法,都是為了說明人類生存這五濁惡世中,充滿著種種苦,所以稱為「苦諦」。

二、集諦:

  「集」有招引、積聚、滋長的含意。眾生因為無明,不了解真相,於五蘊身心世界上生起「這是我」、「這是我所」的邪見執著,繼而在「這是我」、「我所」及感官享受上又生起了「渴愛」和「依戀」。由於有渴愛及依戀的煩惱和習慣,便會造出與煩惱相應的行為,招感、繁衍和積集種種業力。有了業力的束縛,我們便無奈地流轉於生死輪迴的苦海。聖者如實了知:有無明,有渴愛,就有苦的積集。這是說明造成苦果之原因。換句話說,苦果的遠因是無明,近因是業,就是一切種種惡業,皆由無明生起「我執」。

  達賴喇嘛則歸納指出,無明與煩惱是苦的來源。只要我們還在無明的控制下,就會衍生煩惱而受制於苦,而且將無永遠快樂之處。

  此外五利使、五鈍使(十使)也常被用來解釋集諦。

三、滅諦:

  「滅」是指「渴愛」及「苦」的息滅。當苦的「因」得以息滅,渴愛與煩惱得以斷除,眾生便能從「苦」解脫過來,了斷生死的束縛,從此不再受三界煩惱所支配,得證涅槃寂靜的大解脫。聖者如實了知:無明滅、渴愛煩惱滅、生死束縛的解除,這就是滅諦。

  滅諦是指一切行人,經修道後,所證得的寂滅境界;此境界永恒淨樂,亦稱為「涅槃」(梵文為Nirvana)。「涅槃」即是這念心由染污轉為清淨,由相對達到絕對,由凡提昇為聖,離開一切煩惱、生死,徹證究竟安樂的圓滿聖果。

四、道諦:

  「道」 以能通達為義。若欲滅苦及證涅槃的解脫,必須要通過修行之道。這解脫之道又名「中道」,這就是在見解上不生起「生、滅」,「人、我」,「常、斷」等二邊的執著,及在修行上不落入極苦或極樂的窠臼;亦即是從正知正見的觀察,培養出解脫的智慧,而達至寧靜內證的涅槃。這種能令我們得解脫的方法,略言為「八正道」,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廣言則為三十七品,簡而言之,即「戒、定、慧」三無漏學。而在大乘教法裡亦指六度(六波羅蜜)。

  「道」乃是一種生活方式。它是身口意的自律、自我的開展、自我的淨化。它是一條透過心性、理性與精神的完美化而走向最終實相、圓滿自在、快樂與和平的途徑。無論聲聞道、緣覺道或菩薩道,皆屬可修。順道而修,即能脫離生死輪迴,達到寂滅涅槃之境界。


  佛教中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均逃不出「因果」二字,所謂「果不離因」,無因不成果。就「四諦」來說:苦是集的果,集為苦的因,滅是道的果,道為滅的因。因為若眾生沒有貪瞋癡等的集因,怎能招感生死的苦果?若無精進道法為因,又怎能證得涅槃寂滅之果?故四聖諦照順序來說,應是先因後果,即為集苦道滅,因為果易曉而因難知,欲使其容易化導,所以先示苦相,令其厭離,次示業因,使它斷集,繼則先示以涅槃清淨之樂,令其欣慕,然後再以道法令其修持,意旨要其「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因此之故,而先說果而後說因,故為苦集滅道。

  苦→迷的果,世間苦果
  集→迷的因,世間苦因
  滅→悟的果,出世樂果
  道→悟的因,出世樂因

四諦十六行相:
  苦諦四相:無常、苦、空、無我
  集諦四相:因、集、生、緣
  滅諦四相:滅、靜、妙、離
  道諦四相:道、理、行、出

  四諦法雖屬小乘教法,但所有佛法皆由此出,重要性毋庸置疑。如同建大樓必先有個穩固基礎一樣,四聖諦即為修習佛法邁向佛陀境界的根本,絕對不可輕忽之。



圖片取自創古密宗佛教中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撒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