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教義名詞 (2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六﹑現前地,菩薩住解脫法門,修空無相無願三昧,成就般若波羅蜜,使現前差別盡泯。也就是六地的菩薩已經圓滿了般若智慧,經常安住在滅盡定中,不起有漏心識分別,照見緣起性空,徹悟諸法自性,可說真實的佛法已現前,菩薩至此位,住緣起智,進而引發染淨無分別的最勝智現前,所以稱現前地。

  七﹑遠行地,菩薩斷諸業果細現行相,起殊勝行,廣化眾生,成就方便波羅蜜,備遠行資糧。七地的菩薩,安住在滅盡定中,出定入定,隨念自由,不用功而能行諸佛法,度眾生而有無限方便,遠大的目標即將到達,菩薩至此位,修行進入無相行,遠離世間及二乘的有相有功用,所以叫做遠行地。

撒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佛修道者,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從初發心,經『十住』『十行』至『十迴向』,即佛法所稱『三賢位』之菩薩;再從『初地』至『十地』,即佛法所稱『十聖位』之菩薩,如是『三賢位』及『十聖位』,總共『四十階位』,再歷經『等覺』,方能證得『妙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Annutara-samyak-sambodhi)』。那麼何謂菩薩十地呢?《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地品》中對此有明確解釋。

  《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地品》的內容主要在說明登地菩薩修行菩薩道的十個位階,從最初的歡喜地到最後的法雲地於此十地中詳細闡述菩薩如何修因趣果分證菩提,如何實踐十度成就三學,經中說得相當清楚,次序井然。所以這十個位階不只是菩薩道通前徹後的中心幹道,同時也是趣證佛果菩提的要階。

撒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顛倒,是指一切不合理的思想與行為,是誤謬的認知,包括我執(執著於我)與法執(執著於法)。凡夫與聲聞、緣覺兩乘由此而各生有四種顛倒,合稱八顛倒,簡稱八倒。

  凡夫的四種顛倒是:
  一﹑常顛倒:把世間的無常認作有常。(一切有為法皆為無常。)
  二﹑樂顛倒:把世間的苦當成樂。(世間五欲之樂皆是招苦之因。)
  三﹑我顛倒:將世間的無我認為有我。(此身皆因四大假合而成,本無有我。)
  四﹑淨顛倒:將世間的不淨錯認為淨。(己身他身,具有五種不淨。)

撒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沙門四果又稱為聲聞四果,出自許多佛經如《雜阿含經》、《大毘婆沙論》及《俱舍論》等,指的是上座部佛教(今日傳承為南傳佛教)修習之後所獲得的四種果位(修行成果的位階、等級)。

  初果稱為須陀洹(梵語srota-apanna),舊譯為入流,意思是初入聖人之流;新譯為預流,意思是預入聖者之流。

  須陀洹分為預流向、預流果二種:

撒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撒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二因緣(dvādaśāṅga-pratītya-samutpāda)是佛教重要理論之一,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指從「無明」到「老死」這一過程的十二個環節,因緣相隨,三世相續而無間斷,使人流轉於生死輪迴大海,而不能得以出離。

  十二因緣又名十二緣起,此外尚有二六之緣、十二支緣起、十二因緣起、十二緣起、十二緣生、十二緣門、十二因生等等名稱。

  何謂十二緣起?「緣起」是指因「此」而有「彼」的意思,說明有此法的生起,才有彼法的生起,諸法是相互依存的,世間一切因果法的存在,皆是如此。十二緣起則說明生死輪迴因果關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然而十二因緣非線性軌跡,而是環狀軌跡,是故當生命死亡,就會重新回到無明狀態,而再度進入生命輪迴中。

撒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火供  以下是藏傳佛教裡一些常用稱呼、名詞的簡單解釋。


  札巴:對一般出家學佛之普通僧侶稱呼,也稱為古修或阿科,但稱為喇嘛較為禮貌。

  多傑諾本:阿闍黎、金剛上師之意。為聽聞顯密佛法多年後,進入修行院閉關修行多年,證悟通達實證實修者;並經傳承最高法台(法王)認可,擔任密法大型法會壇城之執法上師,故亦可稱為寺廟方丈。如蓮花生大士為西藏第一位阿闍黎。

撒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剎那表示極短的時間,梵文為ksana。那麼剎那到底有多短?不同經典裡有不同的說法,剎那共有三種不同的時間長度。

  一﹑《僧祇律》&《俱舍論》:

  印度《僧祇律》記載:「剎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為三十須臾。」意思是24小時有480萬個「剎那」,24萬個「瞬間」,1.2萬個彈指,30個須臾。推知「一剎那」是0.018秒。

撒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Nov 15 Mon 2010 15:00

劫是一段非常長的時間  「劫」亦有譯為劫波、劫跛、劫簸、羯臘波等,是佛經中常見的時間計算單位,梵語為kalpa。

  「劫」本是古印度婆羅門教表達極大時限的時間單位,後來佛教也沿用,將其視為極長時間。如《金剛經》提到的「無量百千萬億劫」指的就是最長久的時間。

  劫的計算方式有點複雜,得先搞清楚種類。劫共有五種:增劫、減劫、小劫、中劫、大劫。

撒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八正道與三業  正業:

  又作正行、諦行。指正當的合乎佛教的活動、行為、工作。也就是不殺生(五戒之一)、不偷盜(五戒之一)、不邪淫(五戒之一),不作一切惡行。日常生活中,所作所為皆是正當、清淨,乃至梵行清淨,不染三毒;身不造殺生、偷盜、邪淫,口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不起貪、瞋、癡,一切行止,皆是清淨無邪、自利利他,即謂之正業。具足正業,則身業清淨。


  正命:

  又作諦受。「命」指賴以活命的生計,「正命」即是從事正當的謀生職業,按佛教的標準謀求衣食住行的必需品,遠離一切不正當的職業。

撒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見:

  正確的知見、正確的思想觀念,又作諦見。如實了達宇宙人生的真理:明白因緣果報、緣起性空及人人皆有佛性等道理,遠離唯神、唯物等謬見,改正偏執的思想及迷惑顛倒,即稱為正見。例如世間法中,五戒、十善是正見,具足此正見,人生有了正確的準則與方向,方不致為世間形形色色的五欲之樂所迷惑。出世法中,當下這念心與菩提心、涅槃心、無為心相應,即是正見。

  相對於妄想而言,指的是正確的佛理知見,特指具有佛說「為人悉檀」佛法的四諦知見,也就是佛教對於世間諦理與出世間第一義諦法義的如理如實智慧見地。對四聖諦的智慧就是正見,在八正道中,正見是最基礎的內容。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正見,以正見為前導,其餘的正道即能現前,是故正見列於八正道之首。

撒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八正道與三學的關係圖   八正道(梵文Ārya 'ṣṭāṅga mārgaḥ),也叫八支正道、八支聖道或八聖道,是指佛教徒修行達到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種方法和途徑,故又稱八船、八筏,又可理解為八諦:見,念,語,行,受,治,意,定。梵語「正」也有「圓、全面」的意思。一般都將八正道作為三十七道品之總結,並最後歸結為戒、定、慧三學。

  八正道是佛初轉法輪所說,是三十七道品中實踐法門的方法,是四諦法中的道諦,是超凡入聖的通途,是離苦得樂的要道,是從此岸渡彼岸的船筏,是皈依三寶以後要走的道路,是修行從迷到悟的基本法門。

撒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八界  佛教認為一切世間現象可以被歸納成十八個構成要素,稱為「十八界」。

  界(梵語dhatu),在中文裡含有範圍、界限之意。然而英文典籍的翻譯裡,卻是被譯成elements,也就是元素的意思,與中文所譯「範圍、界限」的概念略有不同。印順導師曾引用《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的一段文章來解釋「界」,認為「界」是具有特性的不同質素,有質素、因素、自性、類性等意思。

撒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即使記錄佛法的文字符號也是法塵  五蘊是構成人身的五種要素,那麼十二處便說明了我們生活中的認識活動是如何產生的。

  眼、耳、鼻、舌、身、意,稱為六根,色、聲、香、味、觸、法,稱為六塵。六根、六塵合稱十二處,它是對一切法的分類。「處」(梵語ayatana)的意思是生長、生起,也可以代表所依託之處,這是指一切精神活動依此處得以生起。一切的認識活動都是由「根」與「塵」相結合而生,故稱「十二處」。

撒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蘊   佛教裡的「三科」指的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裡先解釋五蘊。

  五蘊,梵語panca skandha,又稱五陰,「蘊」或「陰」的意思是積集、聚集。

  五蘊包括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構成人身的五種要素。色蘊是指一切物質的現象,其餘四蘊則是精神現象,也就是說人身是由、受、想、行、識的聚集而構成。簡單地說,就是指一切有形的生理和無形的心理現象。

撒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17 Fri 2010 21:00

色(物體)  如同「」在佛學裡有其嚴肅定義,「色」也一樣有較嚴肅的定義。

  色(梵語rupa),意指具體形象的事物,或一切有形相、佔有空間的物質,是人類感官所對應的對象。色具有質礙(有阻礙,兩種物質不可能同時同佔一處)、變礙(改變)、變壞(消失)等特性,這是對一切事物現象的描述。

撒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10 Fri 2010 13:00

空這種概念很難用圖片表達,姑且以藏東地區的風景照代替吧!  「空」在教育部國語辭典網路版裡,給了幾個解釋。形容詞時,有「沒有東西的」(如空屋)、不切實際的(如空言)、廣闊高曠(如海闊天空)等的意思。副詞時,有徒然、白白的(如空想),以及只、僅僅(如空見蒲桃入漢家-唐.李頎.古從軍行)等之義。名詞時可解釋為天、天際(如晴空),及虛無所有(如撲空)等等。

  然而佛教裡的「空」並不能依照一般的字面解釋,在佛教的理論裡,「空」是有嚴肅定義的。

撒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17 Tue 2010 16:00
  • 三寶

中國古代錢幣  佛教中的三寶指的是佛、法、僧。

  佛是梵語(buddha)佛陀的簡稱,中譯為覺者,自證人生觀與宇宙觀的真相,將自證人生觀與宇宙觀的真理,慈悲心所流露,也教導大地眾生都能自證人生觀與宇宙觀的真理,如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名之為佛。

  法是梵語(dharma)達摩,譯為無比法,指佛所覺悟的真理與覺悟的方法,法又可稱為真理,是一切事與理的真相。法是由佛所證悟的道理,又稱為覺悟之法,佛覺悟所說出來的真理,稱為法寶。

  僧是梵語(sainklesa)僧伽的簡稱,為和合眾的意義,集受具足戒的比丘,三人或四人以上,方得稱僧。

撒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法印   三法印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法指佛陀的教法,即佛教教義;印指印璽,具鑒別真偽的作用,以此為印證真偽佛法的印章。也有於諸行無常下,加「諸受皆苦」一句而成為四法印。

  通常人們以這三法印作為驗證標準,不論是否出於佛的親口所說,不違三法印的便是佛法,若與這三項標準相違的就不是佛陀真正的教法。

  諸行無常:又作一切行無常印、一切有為法無常印,略稱無常印。一切世間法無時不在生住異滅中,過去有的,現在起了變異,現在有的,將來終歸幻滅;眾生不能了知,反於無常中執常想,故佛說無常以破眾生之常執。

撒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初轉法輪宣講四聖諦  「四諦」是佛教根本教義之一,不但是小乘教法所依據的真理,也是大乘教法的根基。「四諦」又名「四聖諦」,在《華嚴經 四聖諦品》中,列有種種不同的名稱,目的為「隨眾生心,適令調伏」。因為眾生根基各個不同,有利亦有鈍,因此施教的內容方法亦有所不同。譬喻對一個小學程度的人,對其講大學課程的理論,等如對牛彈琴,根本不能明白你所講的道理。「四聖諦」就是覺悟者說出其所證、所知的真實原理,通稱為苦、集、滅、道,依此法門而修,成就其道業者,稱為「聲聞」。

  釋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後的第一個夏天,最初在鹿野苑為五位比丘弟子所講的佛法,就是四聖諦。「諦」有真實不虛的含義。「四聖諦」是聖者確知確見的四種真實道理,釋迦牟尼佛從初轉法輪度五比丘,一直到最後涅槃度須跋陀羅,都是講四諦的道理。佛法中無論大乘、小乘,漸修、頓悟,或顯、密等法門,皆是以四諦為根本,離開四聖諦就非佛法。

撒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